“核酸检测往我右手方向走,就在那棵大黄桷树旁。”“骨科病房在我左手方向那栋楼的第四层。”“医院在江南,坐18、19路公交车,就能直接到达。”12月21日,寒风刺骨,走进医院,一眼就看见门诊大厅门前身穿“红马甲”的医护人员正在为患者服务。进入大厅后,在导诊台、挂号机边、电梯口等地方都能见到“红马甲”的身影。在这里,鲜艳的“红马甲”犹如春天的太阳,那样的明媚,那样的美丽,温暖着大家。民有所需,“红马甲”披挂上阵“医院患者大都来自渝东北和陕西、湖北的区县,尤其一些年纪大的患者,对医院不太熟悉,来就医常常因此浪费时间,耗费精力。”医院院长张先祥对于患者的难处深有感触。医者仁心,如何让患者少跑路,快速就医,成为摆在医院党委面前的难题。年初,院党委就开始走访患者,了解需求,收集民意,然后,又纳入党支部主题党日向党员问计寻策,最终决定成立党员驿站,组织、发动院党员利用空闲,轮流穿上“红马甲”,在医院义务服务患者。当年5月,就在全院正式推行。“村看村,户看户,党员看干部。我们党委委员每季度都至少穿一次‘红马甲’,我是党委书记,更要带头!”身穿红马甲的医院党委书记杨德清说话间,见一位老奶奶扶着一位腿脚不太方便的老大爷走进门诊大厅,他赶忙迎上前并招呼老人“等一下”。老人不知道怎么回事,就站在那儿,只见杨德清立即奔向候诊室,推来轮椅,接着又把老大爷扶上座位,帮老人挂了号,再送到诊室门口。当他和老人告别时,老人竖着大拇指连声说:“你为我们跑前跑后,太感谢了!”同时,院党委又及时添加措施,推进常态服务,专门成立医务社工部,明确党委委员统筹协调,抽调党务骨干负责调配监管,要求党员每月向党小组、党小组每季度向党支部、党支部每年向院党委报告参加“红马甲”的服务时长、态度、效果等,还纳入党员年度评议和支部书记述职考核。医院下设八个分院,无论院总部,还是各个分院,都会看见“红马甲”的身影。医院医务社工部主任马维蓉介绍:“在院党委委员带领带动下,医院党员纷纷争当‘红马甲’。”截至年12月,该院有名党员披上“红马甲”,累计服务超过小时,服务余人次。民有所忧,“红马甲”挺身而出12月21日,上午9点刚过,程启斌已在门诊大厅导诊台为前来咨询的患者连续解答两个多小时。“院党委有号召,我们党员就要立即行动,反正我已退休,家里事也少,来党员驿站发挥余热,也蛮充实。”程启斌说。年,程启斌就加入“红马甲”队伍。退休后,仍舍不下他的“红马甲”。程启斌住在万州城区,他每天一大早就医院,每天至少“上班”4小时,只要不下雨,便步行回家,两年来几乎从未间断。年夏天的一个中午,天气十分炎热,他“下班”回家走到门诊大厅门口,正好遇到一对盲人夫妇在焦急地打听。见此情景,他立马跑过去,牵着夫妻俩一路同行,又是带着挂号,又是领着检查,一直陪同到下午五点才结束。原来盲人夫妇无儿无女,其他亲人又不在身边,每医院看病。第二天,医院门口,程启斌急忙走过去牵着他们前行。“医院的程老师,你的声音我已听得出。”夫妻俩人感激地说。之后,只要夫妻俩来就医,程启斌都会陪伴左右,像亲人一样,跑上跑下。一个个“红马甲”就是一面面旗帜,飘扬在医院,温暖着来来往往的患者。“只要我休息,我都要穿上‘红马甲’!”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,前不久,他正好轮休,就来到体检中心,穿上红马甲。抽血处候诊椅上有个女病人,口唇发紫,面色苍白,大汗淋漓,他迅速冲上前询问。话音刚落,女病人就倒在了椅子上,凭多年经验,李颖判断她是急性心衰,立即联通急救科,和医生一道完成了抢救、吸氧、输液等一系列流程,这位女患者最终脱离危险。出院时,她找到李颖万分感激地说:“那天要是没有李医生,说不定就没得我了,你救了我啊!”民有所向,“黄马甲”助人为乐“红马甲”的故事在四处传扬,也感染大家纷纷加入,他们中还有院外的市民。医院又为他们穿上“黄马甲”,和“红马甲”携手,共同为患者导航。刘林琳家住牌楼街道清泉社区,以前和老公在西安开面馆。年,刘林琳因身体原因,回到家乡的医院复查治疗。可夫医院,对医院也不太熟悉,正当他们东张西望迟疑时,“红马甲”出现在眼前,热情地帮她挂号,办手续,做检查。“那一刻,让我感觉到了亲人般的温暖!”回想起当时的情形,刘林琳仍然激动不已。在医院治疗后,刘林琳病情也日渐好转。于是,刘林琳在年12月来到医院医务社工部,主动申请加入“黄马甲”。“当时‘红马甲’帮了我,现在我也要和‘红马甲’一样,助人为乐!”刘林琳“上岗”几天后的一个上午,遇到一位老人捧着鲜花,杵着拐杖,在医院住院部门口着急地四处张望。她看见老人,连忙跑过去问道:“老人家有什么事?”老人说:“我去骨科住院病房看我的老友,迷了路。”刘林琳二话没说,扶着老人,朝电梯口走去,一直把他送到四楼老友的病房。“你穿‘黄马甲’真漂亮!谢谢你。”离开时,老人的这句话令她很欣慰,更坚定了刘林琳身穿‘黄马甲’的决心!只要家里没有特殊的事情,她都会到门诊大厅开展服务工作。48岁的朱秀芳也是“黄马甲”中的一员。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,医院院内送餐人手极度紧缺。朱秀芳听说后,就主动报名加入送餐队伍,每天推着装满近百斤重的盒饭餐车,在人流中穿来穿去。一次送餐途中,她偶然听到护士说了句“想吃妈妈做的泡菜”,便暗记在心,当天下午就去买了萝卜、蒜头、儿菜等,回家就制作。腌制好后,她就抱着满满一坛泡菜,送到医护人员手中,为他们送去“妈妈般的温暖”。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医院还有很多,在这里“红马甲”携手“黄马甲”,将爱心的火焰燃放在大家的心里。